养老产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的发展初期,在法规还不够不健全的今天,在商业模式不标准的乱象中,一味的参照瑞典、美国或日本等国家的成熟期或是快速发展期的模式,照搬或抄袭到中国来使用或运营,国情的不同及市场成熟阶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正确的高速列车行驶在错误的轨道上,若不及时进行裂变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轨道上行驶,早晚会以违背规律性发展所淘汰。根据王新伟个人见解与身在养老行业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定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者或理论主义者比较突出

盲目的跟风,不切实际的效仿,建设机构养老的高大上标准,演变的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实际现状,目标客户的定位:活力长者+刚性需求者,没有什么不妥,但需要考虑的是:有多少消费群体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收费标准,建设机构养老是解决大众养老的困难问题,或是想借助养老从中捞取巨大的财富;是为国家分忧,还是为儿女添愁,或是从中赚取国家的福利补助,聚敛钱财等;不排除以上考虑因素,但或许也存在这样的思考:

1、投资养老愿景:想打造一个健康与充满希望的“快乐园”,不喜欢简陋而沉闷的环境氛围,或许是出于情感方面的考虑;

2、风险管控:投资者大多认为自理老人服务风险相对较低,以豪华的标准吸引高档客户,利于快速入行并能成为趋势,或许是从风险管控方面考量;

3、经营策略:投资者认为中国养老市场巨大,只要高大上的设施配备齐全,会在同行业竞争中拉开差距,产生竞争优势,或许是从经营策略观点出发;

事与愿违的结局,只因当初的定位决策失误,导致实际投入运营后的基地,被低入住率的市场现实,无情地击垮了当初描绘的希望,随即招致建设好的团队不稳定,严重亏损的经营局面,逼得投资者不得不改变当时的设想初衷。

解读养老产业发展的误区!

二、一味追求盈利体系,导致养老服务的失衡

一些地产商打着养老地产的幌子,仍然做着卖房子的生意,根本没有把养老做到本质性的为养老服务;而只做机构养老的企业,为了摆脱微盈利的亏损困境,也招摇过市做起了养老策划运营的业务,以不被地产商明白的养老理念去撬动地产的不景气乱象,以此来获取和弥补投资机构养老的亏损现状;于是乎,在对地产商转型附加养老概念的服务中,大肆宣扬灌输养老方面的专业化,配置适老化家具,完善专业康复护理设备设施,高端智能化养老办公系统等,并对外美其名曰:高端专业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或是养老咨询的策划运营商与地产商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多都建议地产商建设一个多少床位的机构养老院,建设一些商品房作为居家养老社区的服务延伸,而养老服务的运营理念,均以讨好地产商的立场把做实体养老的精力都用到了盈利的盈利模式思考中,但有哪家企业真正的把养老当做养老服务的本质服务去研究和开发了呢?这就是中国养老市场的现状。

三、概念包装胜过养老服务的形式主义比较明显

当今社会的养老现状,已把养老演变成了一种“概念性的理论”,眼花缭乱的服务产品不绝于耳;如:候鸟式养老、旅居养老、健康养生养老、药膳养生保健等,脱离老龄群体真实需求和真正需要的结果,伴随着当时大张旗鼓的宣传推进,结合市场的寂静冷漠,曾经精心策划的产品组合,在服务的忽略下渐渐的失去当时的喧哗,杳无踪迹。

海底捞火锅若得不到百姓的胃口赞许,再好的服务也换不来高朋满座的成功。谁能抓住养老行业的服务品质,谁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20%的核心服务去完成80%的客户需求,虽然存在欠缺及服务质量问题,但也远比用80%的概念性包装去完成20%的服务要好的好的多。

概念养老的横行,盈利的残酷现实,导致从起步做养老就存在不健康的不健康问题,不知何时能唤醒国人投资养老服务的良知。

四、力求养老规模化与选择地域区位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待商榷

在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初期,一味地追求床位规模,就单体养老机构就想达300张床位以上;转型养老地产的商家更是离谱,已开建就是500张以上,同时又建设专业化的公寓性养老设施,规模养老设施化遍地开花。不成熟的市场,以及没有成熟的好商业模式,导致存在弱点

1、初期建设成本高,入住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经营压力过大,运营成本投入较多;

2、投资的硬件及豪华标准,替代不了服务质量,随着老人聚集居住增多,会逐渐降低生活和服务品质;

3、规模机构养老很难复制,未来发展空间受限,规模效应应体现在区域连锁规模的发展为上策,单体规模的发展实为下策;

与床位规模相对应的重视思路为项目选址,忽略或轻视区位选择的片面性认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就适合老人愿意托老一生之所,单方面的思考方向违背了多业态发展规律的混合,叶落归根的中国式养老情结根深蒂固,越老越不想脱离社会、脱离家庭、脱离子女是受中国文化深远影响,依托完善的社会配套资源,才是选择或创造区域环境的方向。

五、医疗保障不是做养老服务的绊脚石

只要办养老就要建医院,概念的定位无形中成为了养老行业的标签,特别是初涉足养老行业的投资者大多会认为:“没有医院的医疗配套,就无法做养老或就不能谈养老”,谬论的理论是来自不成熟行业的所谓“行业领袖”们思想不断传播后的洗脑。

其实,养老服务机构作为介于家庭照料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环节,无论从客户需求,还是服务周期上,都有其准确的定位。“医养结合”的本质并不是要求养老机构去做医疗机构的事,而是充分、合理利用社会上已有的医疗资源匹配原则。远离郊区就意味着远离有效的社会医疗资源,即便是在机构养老旁边建一所三甲医院,也不能单纯的代表就是医养结合体。与其将精力用在一般机构都解决不了的医疗资质、医保审批上,不如花大精力去研究服务的日常养老服务质量中;医疗很重要,但不是养老的核心。希望能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本身就没有配备任何医疗保障,但依旧是老年人不愿放弃的养老思想”实践中得到启示。

六、养老“高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认识误区

养老服务的专业性愈发凸显,专业的服务系统性愈加完善,鉴于国内养老教育体系下相关专业的滞后,市场现实比较偏向于有实际运营管理经验的公司和个人,但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管理团队和养老从业者的含金量,相对稀缺甚或寥寥无几。因其稀缺性,凤毛麟角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致使从事金融、投资、地产、医疗、酒店的很多从业者,陆续成为养老行业企业的人力输入渠道,有的企业还不惜重金聘用,效果很难成效。

处于摸索阶段的行业专家,受个人综合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建议新涉足养老行业的企业,去招纳一些真正具有实际机构运营经验的从业者,以熟带生、老带新、骨干带基层的服务方式会更好;

在养老行业做了多长时间,服务过多少老人,运营管理过多大规模的养老院,了解过多少家属的想法,护理员工作的本质内容有多少,养老机构都有什么优势,服务运营都有什么模式等,在现阶段做综合分析研究尤为重要,摒弃高端养老的悟性警觉意识,迎合专业人才的适合思想还需要综合考虑的慎重性。

七、模仿的盲目崇拜,不能替代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理念

养老行业不例外和其它新兴行业初期一样,大多倾向于照搬一套成熟的欧美、日韩、瑞典等国家的养老模式运用到中国,但养老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不仅仅涉及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所以总结出适合本国特点的养老模式,才是中国每位行业人士在摸索中逐步积累经验,并研究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运营管理模式尤为重要,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目前,进入国内养老市场的外国企业,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等,都均陷入和国内机构同样的经营困境,有些长期面对低入住率的尴尬局面,并未体现出任何的竞争优势。反而还不如一些本土的养老机构。但国外养老的发展历程、耳目一新的服务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吸收、提炼与总结的,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在模仿中寻求适合国情的创新,带着思想去做养老服务,定会开辟多种养老的先例先河。

八、机构养老与养老地产的混同概念比较普遍

做机构养老运营管理的企业或做养老地产咨询策划的企业,去整合地产企业的资源,好像有点天方夜谭,但不排除“乱世出英雄”的个案;要想使他们真正的把地产行业整合好资源,除非达到如下条件:

1、有地产行业的区域空间规划师团队或组建的部门;

2、适合养老居住需求的空间设计师团队或组建的部门;

3、对养老服务比较熟悉并有室内区域规划的设计思路人才或组建的团队;

4、对养老行业比较熟悉并有公司管理和产品设计与营销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或组建的团队;

5、结合国外的养老经验积累沉淀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人才或组建的团队先锋等等。

解读养老产业发展的误区!(2024年04月),感兴趣的长者拨打:电话:400-006-1879 了解具体收费/预约参观!

特别提醒:本文收集整理或摘抄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更多信息科阅读《 行业观察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