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避免陷入“康养”概念化的陷阱

我再来讲康养产业,实际上之所以我的大标题用的是“健康养老服务”而不是“康养产业”,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没想明白“康养”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从历年的政策轨迹来看,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到“康养城市”的理念转变。近年来,“康养小镇”的建设风生水起。

我从百度上查阅关于“康养”有好多说法,有观点认为,康养产业链关联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领域,连接民生福祉,连接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长,是以康养+旅居+地产+医养+农业集合的康养旅游度假产业。

实际上从中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很多地方都在做康养产业的规划。比如:《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西省康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广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1年)》,《江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等等。我昨天刚刚从南阳回来,我和南阳市的市长签了约,南阳市政府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做河南省南阳市的康养产业规划。很明显,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发展康养不是战略问题而是战术问题,康养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但是,在具体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上,我跟地方政府交流的时候往往说不到一块去。为什么呢?因为地方政府首先想的是如何拉动内需,怎么尽快地把康养产业培育起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怎么能够尽快的带动当地的财政增收,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作为地方政府考虑这些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我首先想的是这个地方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当地内在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外部可借鉴的资源是什么,当地现在有多大的市场需求,内部市场有多大,外部市场如何引流?到底谁来买单、谁来花这个钱?所以实际上讲,一个地区能不能把康养作为支柱性产业去发展,不是地方政府想把培育起来就一定能培育起来的。

再有,我到各个地方政府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招商压力非常大。政府出去招商,土地政策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补贴能给的都给了,会议、会场都弄得很热闹,但还是招不来,或者招来后把政策红利消耗完了以后,留下一个烂摊子、烂尾工程。我觉得根本的问题在于你没给人说清楚你的底数在哪里,别人不知道当地究竟有哪些方面的资源。实际上只要把当地的资源状况、消费能力、市场的前景等基础的资料给他,他就会对市场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有一个好的基础数据库、一个好的产业规划,自然就会有人来投资。因为从客商的角度来看,他们心里想的是,要么地方政府把政策补贴给足了,即便市场不赚钱、把你这些政策红利用完了我走了也不亏,要不就是从市场里挣到钱走,而归根结底是任何投资都不能赔钱,赔钱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康养的概念泛化了,把康养工具化了。一个地区要发展好康养产业,归根结底在于当地有没有市场潜力,如何把市场潜力挖掘出来。这个地区到没到这个发展阶段,哪些是真正能有人买单的,哪些是现在就能转化成现实需求的,哪些是需要培育的,这些都要认真的去分析。

我从百度上找到关于康养产业的各种分类方法,包括基于消费群体年龄分类、基于个体健康分类、基于目的分类、基于生产要素分类、基于资源禀赋分类、基于地形地貌分类,等等,还有很多。而关于康养社区的各种实践模式,比如:互联网+健康养老——智慧康养模式、娱乐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养老养生+健康管理、持续健康退休社区、会员制康养社区、护理型康养社区,等等,五花八门。坦率的讲,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条可复制的、发展的很好的道路和模式。充其量讲,有些地区正在探索,有一点好的苗头。

(二)要准确把握“康养”的本质属性

那么回过头来,我就在思考:“康养”究竟是什么?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康养的几个特性,供大家参考。

1、“康养”的内涵是包容性,这是“康养”的基本属性。一方面,“康养”的包容性使它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很多自然资源、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有了后发优势,这是它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恰恰是它的包容性带来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个性化。而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往往会让康养产业不一定能形成规模效应,这就决定了它投入的方式和运营的方式和其他产业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康养的内涵的两面性。康养产业有一个前期投入和培育的过程,需要保障制度、医养结合制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党“康养事业”的支撑。

2、“康养”的核心功能是提高生命的三个维度。一是生命的长度,二是生命的丰度,三是生命的自由度。我认为这恰恰就是“康养”特别诱惑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一旦你把康养产业做起来了、做好了、走出了一条路,那么它的需求是长期的、稳定的、丰富的。它不仅仅有经济效益,还会带来非常好的社会效益,能够非常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就是康养的一些特点。

3、发展康养要坚持的原则是“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正是因为需求的长期性、稳定性、社会性,我们在做康养的时候要有全新的理念。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老龄化的政策发展脉络来看,国际社会关于健康老龄化的共识是坚持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出发,构建公平可及、连续整合的康养服务体系,健康中国战略与规划也是坚持这个原则,我开玩笑地讲,康养就得从娃娃抓起,就得从我们的身边抓起、从我们的每一天抓起。这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关于康养的属性的一些思考。

(三)要真正找准市场的机会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各方面的资料很多,一种预测是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约为5亿,206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会达到一个峰值,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一直持续高位运行。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我国预期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为16万亿。近年来,我们从老年人需求出发搞了一些调查,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适老化住宅需求尤其突出,对上门医疗需求尤为突出,对康复护理和心理慰籍的需求旺盛,但实现方式单一,尚待充分开发。

我想强调的还是“谁来买单”的问题。我举“适老化改造”的例子,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等几个区做一些探索。我们之前做过一些研究,大家都觉得适老化改造的市场非常好,要发展这方面的产业。但是实际上,这么多年适老化改造的产业一直没发展起来,问题的核心就出在“谁来买单”上。在户内改造方面,现在北京市已经实施了几年,就是政府给特定群体,包括失能、失智的老人、特困户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他们进行户内适老化改造。去年北京市老龄办委托我们做过这个政策的效果评估,结果是喜忧参半。很多老年人反映政府除了保障这些兜底人群的户内改造外,更重要的是要搞好公共部位的适老化改造,包括老楼加装电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说,得让老年人下得了楼,出得了楼门,能在小区里面活动,出了小区后上得了车。也就是如何营造按照老年人的生活、出行轨迹,打造一个整合的、连续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

所以我就跟朝阳区委书记交流,拿出朝阳区一南一北两个街道来,以一个街道作为一个单元,来探索怎么来进行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建设,探索经验后在全区铺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是我们国家2022年要举办冬奥会,会有很多国际友人来参观,奥组委对举办城市在无障碍建设方面是有标准和要求的。二是从1982年维也纳大会开始,每20年全球开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到2022年全球要开第三次老龄大会,很多人一直都在呼吁希望在中国来开,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三是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就必然是老年友好和谐宜居之都。

但我们具体去实施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没有清单,就是哪些部位应该改造,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什么?二是没有标准,现在的建筑设计规范、验收规范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怎么建?三是谁来组织?涉及的部门很多,残联、规划、住建、园林、交通,等等,我们在街道选社区做样板社区的时候,老百姓不同意,你在一个居民门口放一个座椅方便了大家,但可能会对他有影响、他不同意等等。四是组织实施的具体形式?包括谁是主责部门?项目立项、财政资金申请和使用在哪个部门?应该是由残联负责的事,还是园林绿化局的事、还是交通部门的事,具体怎么组织等等。五是怎么能够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光靠政府是包不起的,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介入?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总之,实际上在发展康养产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政策体制的创新。

2020年新时代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2024年12月),感兴趣的长者拨打:电话:400-006-1879 了解具体收费/预约参观!

特别提醒:本文收集整理或摘抄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更多信息科阅读《 行业观察 》栏目!